《歌手·当打之年》“云竞演现场”。(资料图片)
因为疫情原因,综艺节目被迫停止大规模现场录制。“库存”不足的大牌热播综艺,只好选择“云录制”解决如期播放。例如《歌手·当打之年》《声临其境3》,还出现了《嘿!你在干嘛呢?》《我们宅一起》等应景“云录制”的新综艺。新的录制方式破解空间问题,但缺乏现场互动和舞台效果,能长远吗?专家认为,随着5G时代到来,“云录制”契机下有望开启新综艺类型,甚至改变综艺生产模式。科技加持下,大众人文生活会发生更多变化。
大牌综艺“云录制”观众认可吗?
疫情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打破了所有人的常态,也将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录播节奏彻底打乱。和不受影响的电视剧播放相比,不少综艺节目面临的是“库存”不足,却无法大规模集中录制的停摆现状。对正在热播的大牌综艺而言,“云录制”就成了保证按时播出的救命稻草,不得已为之。
于是,《歌手·当打之年》《声临其境3》等开启了“云录制”。效果如何呢?前者本季已播出5期,后三期都是“云录制”完成。这个延续8季的综艺节目突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出现,璀璨的舞台上只有一名主持人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以往现场的500位大众听审改为在家在线观看进行投票,歌手则分布在五个城市,采取五地连线完成录制的方式。虽然“云录制”缺乏现场竞演效果,但后三期的收视率都很高,其中在CSM59城市网收视排名中,除了第三期排在第二位,其他几期都是第一位,而且第四、第五期节目的收视份额同比在增长。
但不是所有的“云录制”观众都买账。湖南卫视的另一档《声临其境3》就没有那么幸运。之前的节目都是现场竞赛配音,2月29日播出的“云录制”第一期,观众看到的是节目与多位嘉宾视频连线,还邀请素人声咖视频配音。“云录制”的这一期CSM59城市网的收视率为0.664,前一期是0.786、前两期是1.017,而且这一期的收视份额也在下降。
可以看出,大牌综艺“云录制”救急效果不太一样,但前赴后继者不断。记者获悉,2月21日开始在浙江卫视播放的《王牌对王牌》第五季已开始招募“云观众”,优酷视频《这!就是街舞》第三季“云海选”已启动……大牌综艺想要不断档播出,“云录制”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无心插柳 “云录制”玩出新综艺
综艺“云录制”是现阶段唯一选择,但还是玩出了新花样。例如湖南卫视2月初推出了完全用影像日志VLOG拍摄的新综艺《嘿!你在干嘛呢?》,几位主持人以单独VLOG的形式进行拍摄,影视热播剧的演员嘉宾共同参与连线。用在家聊天视频的形式创新出一个新的形式,也符合过年中国人阖家欢乐的氛围。其中,第二期节目的播出获得全国网上星综合组收视双网第一。还有2月17日的《见字如面》推出了战疫特别版,精选了15封书信,邀请明星在家朗读完成制作,也带来了好评。
“云录制”能走多远?观众和业内专家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节目我觉得挺好的,比如《嘿!你在干嘛呢?》中明星们没有妆容的样子,很家居的生活、聊天,角度挺特别。”喜欢看综艺节目的白领张燕萍告诉记者,但是像《歌手》《声临其境》这类节目,如果一两期“云录制”还可以接受,时间长了没有舞台效果容易审美疲劳。
业内看法也不相同。有观点认为“云录制”实现了跨屏互动的形态创新,但无法取代现场演出,所以疫情过后只能作为综艺辅助技术。还有观点认为“云录制”诞生的新节目形式,展现出社交与综艺相互融合的模式,说不定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常态综艺模式。
“云时代”开启更多可能
“目前出现综艺‘云录制’是基础化的版本,只是简单的数据的终端连接。”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鸿英认为,5G时代到来,随着技术提升和数据高速的传输,将迎来一个人和数据密切接触的“云生存”时代。从长远看,“云录制”发展潜力巨大,诞生新综艺、改变综艺形态都有可能。
牛鸿英擅长研究数字人文领域,她说“云生存”对人来说就是进入到一个更加信息化的时代。“因为信息与数据,人从生存和发展上获得了延伸,也让过去身体触碰的世界边界被打破了。”她说这就是所谓的“后人类”时代。其实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已经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现在跨越空间和朋友视频聊天,到未来随着虚拟成像、全息技术等运用,被信息化的“身体”也许会“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人与自己的数字化“身体”同步行动。
现在已经有网络虚拟主播、电影里出现以假乱真的虚拟主人公,还有全息影像技术让“邓丽君”登台献唱……从这个层面而言,“云录制”技术会逐步升级。“比如一个节目邀请三个地方的嘉宾,通过全息投影或其他新技术,虽然身处异地,但都可以让观众看到他们在一个舞台上对话互动。”牛鸿英认为,5G时代已经到来,这些技术以后不是难题。
“但还需要大众接受全新的审美体验”,她认为这会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制作方要为研发技术进行投入,并摸索到一个盈利模式。她认为这次疫情让“云录制”展现在众人面前,未来还会有非常大的技术空间。因为随着“云时代”到来,包括综艺在内的很多方面的人文生活都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记者 陈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