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音乐之声》:轻松幽默演绎人性光辉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08 17:51:11

  电影《音乐之声》广为国人熟知,是很多观众的童年回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电影《音乐之声》诞生6年前,同名音乐剧就已经首演并轰动一时,还拿下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多个托尼大奖。近日,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重返京城,连演多日,迎来此轮中国巡演的收官之站。《Do-Re-Mi》《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歌曲再度唱响,也让人好奇这部65岁“高龄”的剧目为何能够长葆青春。

  音乐剧《音乐之声》和同名电影内容几乎一样。天性活泼爱唱歌的修女玛丽亚前往奥地利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出任家庭女教师,上校自妻子去世后,像管理军队一样管理自己的7个孩子,玛丽亚到来后教会了孩子们唱歌、做游戏,也用音乐融化了上校的心。当时正值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上校为避免被纳粹盯上,带领一家人前往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机智地逃脱纳粹视线。

  作为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和本轮演出中演员的表现,都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玛丽亚是全剧最强“音乐担当”,《我最喜欢的事》《Do-Re-Mi》《孤独的牧羊人》等都出自她口。当饰演玛丽亚的演员在修道院出场不久,唱出《我最喜欢的事》的头几句时,瞬间让人梦回小时候看电影的感觉。

  剧中玛丽亚的歌曲老少咸宜,感染力很强。《Do-Re-Mi》既是音乐初学者的趣味歌,也是小朋友学英语的入门曲,在中国极有传唱度。《孤独的牧羊人》更是有着洗脑魔性,用约德尔唱法演绎,对演员音准和控制力的要求极高,饰演玛丽亚的演员表现得也相当不错,俏皮感跃然舞台之上。

  除了玛丽亚和上校冯·特拉普之外,剧中上校家的7位小朋友、修道院的嬷嬷们等配角表现也都可圈可点。7个小朋友音域、特色各不相同,稚嫩的童声中又带着受过专业训练的精致。修道院嬷嬷们更让人惊讶,院长嬷嬷醇厚的高音非常贴合人物身份,哪怕是一些音量极微弱的高音,都能用稳定的气息演唱。

  温暖治愈,幽默风趣,是《音乐之声》能持续多年吸引大小观众的首要原因。剧中,冯·特拉普上校一家戏剧化的“军事管理”、“熊孩子们”整蛊家庭教师、被雷声吓坏的孩子们找玛丽亚“求安慰”等情节令人忍俊不禁,玛丽亚与上校的情感发展也轻松、治愈,配上同样风格的音乐,让全剧充满合家欢的快乐气息。

  轻松与快乐是一刷《音乐之声》的直观感受,但二刷过后,尤其是成年观众会发现,《音乐之声》还有一条严肃的叙事线,这是一部双线并行、起承转合极为完整的戏剧作品。第二条故事线寓意的是家国情怀,冯·特拉普的原型就是二战前夕奥地利的指挥官,《音乐之声》结合了当时的年代背景,融合了奥地利与德国的国际关系,演绎时代动荡下的人性光辉。

  这条很容易被一带而过的故事线,其实在剧中占比极重。玛丽亚刚到上校家时,上校的大女儿在与送电报的男孩约会时,就铺垫了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上校的独特身份;上校带男爵夫人回家时,上校、男爵夫人和他们的朋友之间还围绕民族与国家的话题进行严肃的讨论;剧终前,一首轻盈的《雪绒花》,把奥地利的国花拟人为具有高洁品格的形象,通过这朵“小而白、洁又亮”的小花祝愿祖国平安。这拟人化的表达和深沉的国族之情,很容易被拥有同样情怀的中国观众捕捉。既有幽默的情节,又有深沉的情感,这才是《音乐之声》上演多年一直在中国颇受好评的原因吧。韩轩


责任编辑:

上一篇: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

下一篇:《坠落的审判》:丰富多义让观影感受回味无穷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