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千年农耕地遍开产业富民花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程刚   发布时间:2020-04-23 10:20:01
  杨陵区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马家底民宿项目。本报记者 程刚 摄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村携手合力打造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
  4月19日,记者在杨陵区揉谷镇权家寨村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看到,350亩金银花长势正旺。权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潘建辉信心满满地说:“按照今年的行情,金银花市场收购价不断走高,我们制定的去年种植、今年见效的产业发展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据介绍,2018年,权家寨村被评为省级党建示范村,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却是短板,这让村“两委”班子很着急。经考察研究后,村里决定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的金银花种植产业,来弥补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
  “一村富不算富,还要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富”是潘建辉搞三村联合发展产业的初衷。作为党建示范村,权家寨在积极谋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让金银花种植产业形成规模,潘建辉又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同样缺少特色产业的秦丰村、太子藏村。2019年8月,经过多次协商,3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了杨凌三鼎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携手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太子藏村党支部书记牛升旗说:“有土地的出土地,有技术的出技术,懂经营的搞经营,我们3个村子联合起来,劲往一处使,就是想让群众都搭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班快车,一同致富。”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群众干不干,关键看示范。党员干部踊跃带头,村民才有足够的信心参与其中。最早入股的村民张文静说:“今年5月金银花就能采摘,一亩地收益最少3000元,入股肯定赚了!”
  杨凌三鼎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不仅发展金银花种植,而且谋划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3个村的党员干部齐上阵,带动入股村民全力打造集研发、精加工、旅游、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企业,让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创新思路
  村集体产业发展再升级
  当下,正是红薯苗销售旺季,揉谷镇田西村村民赵宗明和田宁善忙得不可开交。田宁善说:“红薯育苗我们村里搞了几十年,我和赵宗明都是育苗大户,以前大家是各干各的,加入合作社以后,村里的育苗产业开始成规模快速发展,不少客户慕名而来买我们的红薯苗。”
  过去,田西村贫困落后,为了破解村集体产业发展难题,2015年,田西村成立了杨凌田西甘薯专业合作社,以红薯种植、红薯育苗、红薯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要经营业务,把村里的传统红薯产业做成产业链。2016年,田西村又成功注册了“田薯叔”商标,开辟了用特色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径。此外,田西村以红薯育苗和红薯种植为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建立集循环农业、农事体验、农科文旅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村上成立田薯产业品牌形象店——田薯叔的小灶房,打造了“田薯叔”红薯品牌“网红”形象店,以连锁经营的模式,鼓励村民“走出去”,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如今,田西村的薯类产品已经搭上了“电商快车”,远销到新疆、山西等地。
  田西村村民仅凭红薯育苗一项,每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当前,田西村正大力建设集红薯产业、花卉产业、创意农业、养生度假、儿童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多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
  挖掘特色
  民宿产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4月20日,杨陵区崔东沟村马家底民宿产业项目现场,基础配套设施、休闲娱乐体验等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去年以来,马家底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以“农业+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特色民宿产业。这是杨凌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崔东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乃生介绍,项目建设以来,民宿1号院和3号院现已建成,其他院落改造正同步推进,村民参与性非常高。截至目前,马家底宅基地流转协议签订已达60%,35户村民腾出空房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有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将自行改造住房。
  接下来,项目非建区的绿化美化工作也将跟上,6000多平方米的波斯菊、百日草、金盛菊、千人菊等将为马家底再添芬芳。今年“五一”期间,部分旅游休闲项目将对外开放。
  谈到马家底的变化,马家底集体经济合作社董事长马许戈感慨万分:过去的马家底村远、路烂、沟深,耕地有限,后生娶个媳妇难上加难;今天的马家底,道路干净整洁,河流清澈,树木郁郁葱葱,许多旅游爱好者周末前来“打卡”,马家底从无人问津之地变成了“网红”。
  一屋一舍一方田,一村一产不得闲。权家寨的“金银花”、田西村的“红薯”、马家底的“精品民宿”、寨东村的“服装”、王上村的“隋文化”……如今的杨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各村实际,致力于特色产业打造,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支撑引领作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发力,广大群众以信心百倍的姿态,走在通往小康生活的振兴大道上。本报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王姿颐 通讯员 张军政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下一篇:婚礼现场 新娘给众亲友推介马栏红苹果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