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敏】高塘塬上曾经的“会”

来源:视界观网    作者:胡群敏   发布时间:2020-07-08 11:05:35
村子西头的王大爷去世了,村子东头的李二叔除了去行礼、烧纸、祭拜,还让儿子装了半蛇皮袋子麦子,扛到王大爷家里去。
  不知道内情的人一头雾水,李二叔和王大爷非亲非故,就算是邻居,除了行礼,干嘛还要再送半袋子小麦呢?
  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情景。如今这个事情已经不会再发生了。
  这就是当年生活艰难的时候,高塘塬上颇为流行的一种互助形式,当地人叫会。
  据度娘介绍,会(拼音:h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的意思,引申为聚合、会合。由此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又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适逢。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读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
  高塘塬上的会,应该就是盟会的一种。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渊源。在那个生活异常艰难的岁月里,人们缺衣少食,平时基本的生活都很难维系,何况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常常是家里有人去世,家里却缺少过事的粮食。
  但是,人死不能不埋。于是,朴实善良又聪明的塬上人想到了互助的形式。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互助会这个名称。人们就把这种互助的形式叫着会。
  这样一来,哪个老人去世了,会里的人你一斗、他一斗的送来粮食,事主家把凑在一起的粮食淘净晒干再磨成面,才能把这个丧事过好。
  具体来讲,就是一个村或者邻近的村子年龄相仿的人,十个或者八个,组织起来,搞一个盟会,约定如果谁去世了,其他人每人提供一斗粮食,大家凑合粮食,帮助事主度过难关,抬埋去世的人。(当然,亲戚的礼行按照风俗习惯,不影响这个盟会)。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个组织,常常是约定大家凑份子为第一个去世的人外加一场戏,当年主要是皮影戏。这个会里的最后一个人去世,也是大家凑份子送一场皮影戏,后来变成演电影了。当最后一个人去世之后,这个会就宣布解散了。
  当然,这种会只限于丧事,还没有听说过有喜事通过这种形式来解决过事没啥吃的问题,而是尽量节俭。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奶奶就是她那个盟会里最后一个去世的,会里的人不但送来了粮食,还演了一场电影,就算这个会圆满结束了。
  正是由于有这个会的形式,才帮助在那个艰难困苦食不果腹的时代,家里有丧事的人家度过了难关。
  这正是由于那时候的可怜,凑粮食过事,耽误时间,所以塬上当面埋人过事的时间比其他地方长几天。
  在高塘塬上以外的地方,一般过丧事,死人只放三天。而在高塘塬上,最少都是四天,因为当年需要准备粮食,耽搁了时间。所以现在就成了习惯,一般丧事都是四天,很少有三天的。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由得为古人的纯朴善良和聪明叫好!时代造就英雄,艰难困苦有时候也创造奇迹。
  原文首发于2020年6月30日《华山文学》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此“升”难忘:毕业在2020!——“卓越杯”陕西中学生毕业季征文大赛开始征集稿件...

下一篇:影视作品老年题材不应被边缘化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