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圣地书院门

来源:视界观网    作者:刘省平   发布时间:2022-09-29 11:54:33

  斯文圣地书院门

  ■刘省平

  书院门是古文化一条街,虽处于西安市中心地带,却是一个比较安静且富有文化气息的好去处。

  由西安城永宁门进去,向右一拐就是书院门了。书院门西口入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门楼上刻着三个颜体鎏金大字:“书院门”,字体方正磊落、雍容大度;门楼两旁上各有一列金字,合起来正好是一幅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穿过这道高大的石牌坊,一缕缕清淡的纸墨气味扑鼻而来,令人沉醉。

  一条宽约七八米的青石街道,自脚下延伸开去。鞋根与青石板相扣击,声声如耳、铿锵有力,仿佛触到了古长安城的脉动。街道中心还挨个摆着出售玉器古玩、碑林拓片、文房四宝、精美茶具、手工艺品及陶埙、笛子、洞箫、葫芦丝等乐器的可以移动的售货小亭。街道两旁各有一排典雅古朴的小阁楼。阁楼上外面的门楣上都挂了各种样式的招牌:“文萃阁”“醉书轩”“聚香斋”“皓月宫”……多数出自名家手笔。这些书画店、纸店、裱画店、画廊以及笔庄,还有深狭的巷道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神秘氛围。

  由书院门的那道石牌坊往东行走大约百十来米,街北十几米外又是一道三门石牌坊,上面正中是隶书“关中书院”四个大字。左右两边及背面刻有“崇文”“尚德”“慎思”“笃行”八字。牌坊左前侧立一石碑,是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先生所书的“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简介”。

  走进关中书院,大殿左右两面墙壁上榜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醒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院内新建有“书画长廊”,陕西著名书画家卫俊秀、曹伯庸、吴三大、石宪章 、李成海、赵熊等在此都有墨宝。其中有两副对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 出则友贤”(著名书法家卫俊秀书)和“满目青山峰连峰攀登无止境;长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后人”(著名书法家曹伯庸书),两者书院气息颇浓,对莘莘学子寄予希望。

  书院门正是因了关中书院而得名,亦是因了关中书院而成街。这座关中书院,曾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曾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居西北四大书院之冠,声名广远。

  明朝末叶,御史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阉党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万历二十年(1592),冯从吾因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西安永宁门里的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因寺地狭隘而慢慢容纳不下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人为冯从吾在宝庆寺东边的小悉园处创建了关中书院。冯从吾以关中书院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办学宗旨,招贤纳士,阐道抨时,既教书,又育人,既讲学,又参政,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万历三十九年(1611),陕西布政使汪道亨又以书院“诚育才之薮,且得有道为之依旧……而先师之殿独缺”等原因,建了“斯道中天阁”,塑先师像祭祀焉,以彰崇儒重道之典。至此,书院初具规模。清代以后,关中书院又屡经修葺与扩建,清末时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关中四大书院(关中、宏道、味经、崇实)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书院。天启五年(1625),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他诬陷镇压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累及关中书院及其主讲冯从吾。天启六年(1626),听从了魏忠贤谗言的明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当年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于一旦。冯从吾见因此悲愤成疾,于次年含恨去世。

  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讲堂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建有生徒宿舍号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亩,树亭于中,砌石为桥。堂后有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大门本南开,后改于西巷。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康熙三年(1664),西安知府、咸宁知县负责督修了关中书院,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的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这座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毕沅莅任陕西巡抚认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便重新修建了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陕主持关中书院事务,还在全省选拔了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邵力子及一些日本学者曾在此执教。光绪三十二年(1906),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面积为130多亩。

  关中书院历来的规制是,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

  作为人文化育之地,关中书院先后有许多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人出任讲习。1666年,继冯从吾书院绝响四十年之后,“博雅君子”王宏撰主讲关中书院,不论科举时艺,惟重人品与文格,成为清初关学复兴的倡导者。1673年,“海内真儒”李二曲出任关中书院山长,讲授阳明心学,成为关学在清初复兴的重要代表。1757年,名儒孙景烈三度主讲关中书院,“为关中学者宗仰”,门下有状元王杰、武功张洲等,号称“关中书院六士”。1835年,以八比试帖鸣于当世的路德主讲关中书院,著录弟子二三千人,史称秦士掇甲乙科者,皆其及门或私淑弟子。1865年,“百代真儒”刘古愚肄业于关中书院,受学于山长黄彭年。学成后一生潜心教育,门下弟子千数百人,有成就者众多,如陕西维新之士李岳瑞、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大公报》总编张季鸾、辛亥革命功臣于右任等。1887年,“关学后劲”柏景伟主讲关中书院,以振兴关学为己任。1903年,被称为“关学最后一位大儒”的牛兆濂,出任关中书院总教习,以身倡导,毅然肩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神圣使命。此外,关中书院也曾延请各地学者,如江宁进士戴祖启、贵州进士黄彭年、武昌鸿儒王孝风、固始孝廉蒋子潇等人主讲关中书院,对关中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12年,关中书院被改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解放后,学校一度改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又恢复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1982年,西安市师范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专科学校(翠华路校址)合并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翠华路校址),一部分为西安师范学校(关中书院校址)。2009年7月,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随之归属其管理……

  我常去书院门,但坐落在永宁门和文昌门之间的城墙根下的这条文化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去的次数却并不多。

  2019年夏天,我和西北大学教授王美凤、青年书法家张亚林专门赴关中书院参观了一次。王美凤教授曾在西安文理学院执教多年,对关中书院的前世今生特别熟悉,她一边带着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2020年10月25日,由西安文理学院主办,西安新闻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新西部》杂志社、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协办的“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暨关学高端论坛”在关中书院召开。在这次论坛上,我见到陕西几所高等院校的诸多著名文化学者、关学大儒的后裔,并仔细聆听了他们的关学思想文化观点,使我对关学有了更的了解和认识。

  时移世易,如今只留下了明清时期的部分建筑的关中书院,默默地见证着四百年的历史。“允执堂”前的两棵粗大的古槐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庭院之中,印证着历史的沧桑变换幻。作为人一方斯文圣地的关中书院曾为关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业绩宏伟,影响深远,成为引领西北学术文化的风向标。

  2020年12月10日于知醒堂

  作者简介:刘省平,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文化策划人、青年作家。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朗诵协会理事。自幼热爱文学、书法,曾担任《渭河文化》特邀编辑。在《西安日报》《民族日报》《中国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打工文学》《各界导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策划和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两部地方文集;荣获陕西省水利厅和渭河水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美丽的渭河”水文化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评选活动二等奖、七天网美文大赛第三季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弘扬主旋律 讴歌新时代 话剧《路遥》在西安上演

下一篇:【作家有约】丁 晨散文《秋的欣慰和感慨 》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