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云丹青写素心——记青年女画家李英

来源:视界观网    作者:王颖   发布时间:2020-01-10 15:15:46
文/王颖
  李英,号沐云。自幼习画,书画兼修,秉承以古为师,临古创新,以神采为上、神气为佳的学画宗旨,博采众长,笔不停耕。书法以楷书、帛书见长;绘画善作小写意花鸟,以工笔花卉为精,山水画亦得精妙,使人入神。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莲湖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古琴研究院会员。
  看李英的画犹如与娴雅女子交谈,她青绿山水画笔墨精妙,立意高远,格调清新,设色素雅含蓄,渲染细腻,层次分明以工而不板的自然之美深得人们喜爱,其花鸟小品逸兴遄飞,流丽清远;水墨写意禅意悠悠反映出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她好学习爱读书,喜欢研读画论、钻研绘画史,穿行在历代画卷之中。触碰到诗书画性灵之源时,她求知的毛孔全部打开,海绵般吸收知识养分,感受到艺术冲击对人心的涤净作用,也领悟到文化修养、阅历、心态和爱的能力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意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李英始终没有放松。
  李英的父亲闲暇喜欢爬山,他有一双巧手,能把山里带回的枯枝烂根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意境旷远的木雕。一把簚刀几支竹竿,在父亲手中变成精致的鸟笼和各类竹编。儿时李英看到父亲不是在纸片上画图,就是在制作手工艺品,就也照着画一画,虽说总逃不脱画虎不成总类猫的尴尬,但因此李英很小就与绘画结缘。长大后美术成绩一直不错,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几年系统学习中她爱上了中国传统绘画。
  也许由于是女子的缘故,李英对工笔花鸟情有独钟,工笔花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勾线,线的运用是否精炼,直接影响作品美感,是成败的关键。为练勾线,她学习篆书、刻苦临习古人《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簪花仕女图》等经典作品,一天下来手腕和一条胳膊酸痛的抬不起来。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下笔沉稳了,造型能力提高了,运笔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书画不分家,李英线的功力主要得益于书法,为学书法,她拜名师,遍临名帖。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提高驾驭笔墨的能力,她每天早晚练字,中午临摹古画,从不间断。李英养了只小八哥陪她,起初小八哥对笔墨砚台好奇,这里啄啄那里挠挠也很欢欣,但李英总抽不出空逗它玩,小八哥对这个沉迷学习的女人失望透了,飞走再没回来。通过经年累月的练习,不仅练就了塑造线条的能力,她对笔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古长安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她,李英常去碑林观摩碑帖、徜徉在书院门笔墨香中,在那里选纸墨读碑帖,观摩历代画册。她喜欢逛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展柜前流连忘返,沉醉于对一件件文物的仔细观摩。在李英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位沉默不语的老师,从品鉴形制到捕捉美感元素追溯年代信息,每一件文物都向她传送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滋养。她也在各地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宋画的靓丽身姿,宋画那细致简约之美、含蓄浪漫的意趣美、娴熟丰富的技法美吸引的她,李英被宋画的审美情结打动,暗下决心一定要精临宋画,向古人学习。
  宋画被称之为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的至高点,尤其是花鸟画的繁荣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李英买回很多大幅宋画图册,在一遍遍的临摹中,她发现宋代画家对生活观察深入细致,又有浪漫的文人情怀,一片树叶,一枝山花都可以成为他们描绘美,抒情达意的物象。在学习宋画的过程中,她领悟到艺术创作、艺术审美的核心,那就是真诚。
  说到艺术审美的核心真诚,李英总会谈到宋徽宗赵佶孔雀升墩的故事。赵佶虽不是个有能耐的皇帝,但却是个有才能的画家和书法家。一次他召集宫廷画师来画孔雀,大家画的都很不错,赵佶点评说可惜都画错了,原来赵佶观察发现孔雀上土堆时往往先抬左脚,而画师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其实,孔雀先抬哪只脚,对一般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对于严谨的画家来说就是失真,而“真”是“善”“美”的基础,也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尊重,对客观规律的遵循。生活是艺术的根基,艺术家只有沉潜在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删繁就简的提炼,用心真诚的表达才能塑造美。
  注重写生,坚持写生,是艺术家遵循真诚之本的途径。在李英看来,尽管艺术创作允许夸张和变形,在中国画中也有通过写意笔墨直抒胸臆的大写意画法,但它的夸张是在法度之内,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反复观察,总结提炼后的意象的描绘。一切脱离现实的创造都是臆想,只有大量写生、深入思考才是抓住意象之魂的唯一抓手。为此李英去街头、公园、山里写生,为写生她也曾多次前往甘肃、青海、西藏等地采风,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情。
  绘画的灵与艺术家的修养密不可分,好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审美、文学修养、笔墨功力以及胸襟怀抱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只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才能触动观者心灵。在她书案上古诗词、文学作品、戏曲辞赋、画论图册应有尽有,时不时抽出来读一读,谈到读书她感慨的说,“中国画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书画不读书意境高不了。”
  李英对生活充满热情,闲暇时她喜欢听音乐、弹古琴,李英也喜欢爬山,把自己投身在大山的怀抱里,迎接攀登的挑战,用谦逊的心感受自然之美,她把对大自然的敬畏装在心里,学它的包容与慈悲,学它的厚重与担当。
  李英是一个谦逊低调真实不装的人,她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曲意迎合,也不会因为取得一些成就而骄傲。潜心学习中国书画几十年来,李英的艺术才能和思想修养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和赞赏,她的作品深得人们喜爱,前来求画的人很多,李英不轻诺,但对意趣相投者或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拒绝的。
  当今时代网络是人们最离不开的东西,各种充满诱惑的东西也泥沙俱下的出现在人们面前,不少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放弃学业,接触到不该接触的东西。像海德格尔形容的那样,现代人是“脚下没有大地,头顶没有天空,心中没有灵魂。”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寻找精神家园、追求自在本真就成了现代人心底的呼声。就有人找到李英想让她教孩子们学国画,李英乐于把所学分享给更多的人,中国传统书画含蓄的笔墨、高远的意境,诗词的浸润,柔软毛笔的运用、水墨的把握过程,是一个内在提炼过程,对青少年健康心性及审美意趣的养成大有益俾。把自己所学教给他们,传道受业之举在李英看来,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尽的一份力,也是提升自己修养的朝圣之路,她暗下决心要把国画的种子撒向青少年,这些种子必定会在某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李英注重对孩子们知识素养、审美意趣的培养,一次外出游玩时,在老农的土堆上,她捡到一只被遗弃的老瓦罐,时常把芦苇、山上的野果、水边的香蒲带回画室插在瓦罐里,她收集了老的木雕花板、古秦砖改制的砚台,在一块捡来的木板上题写工作室名字,她的这些灵动充满自然意趣的审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让他们从中体会美的自然质朴与和谐统一。当一个小男孩跑来对她说:“老师,这个老瓦罐有不一样的漂亮”时,李英的心震颤了,小小的他竟领悟到时光的魔力。学生如此让她感到欣慰,自己的心血没有虚掷。
  李英重视他们造型能力,生活感知力的培养,带他们写生,在大自然中教给他们彩色的规律,在观察中让他们学会构图的法则。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孩子获得奖项,也有一些孩子考进专业的美术院校继续深造,中国画改变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了情趣操守,承载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未来和新希望。
  生活中李英也是个素淡人,不善结交,唯醉心于不断完善自我,打打太极,听听音乐,焚一缕馨香与知心同好喝茶聊绘画,晒晒太阳,为学生们做做教案,要么弹弹古琴,又或者背起洞箫去与山溪合奏、听鸟儿唱歌。李英就是这样一个旷逸虚静之人,这素淡虚静转变为一种韵味,倾注于笔端而飞洒在画中。
  本组稿件来源于《视界观》杂志第53期“视界人物”,《视界观》杂志第53期于2019年12月出版。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白麟的诗》为陕西诗坛“迎春”

下一篇:2019国际钢琴家蔡崇力先生钢琴独奏新年音乐会成功举办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