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来源:视界观网    作者:璀璨   发布时间:2020-06-30 11:37:10
文/璀璨
  端午节为夏季的节日,具体日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五、重午、夏节等。“端”是开始的意思,和“元”“初”的意思基本一样;“五”与“午”同音通用,下午的意思。由于五月初五下午骄阳似火,灿烂光明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以时间为标志,西汉称“五月五日”到了西晋,始称“端午”到了唐代才开始流行。端午节这天,月和日均为五,因此又称为“重五节”。而“重午节”又是一种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称为“重午节”。端午节的称法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忽略一些生僻的,介绍几个大家最熟悉的,最常用的。
  端午节和除夕、过年一样本是驱瘟除害、毒害的节日,后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普天同庆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五为阳历的仲夏时节,危害人体健康的蚊、蝇、蛇、蟾蜍、蜈蚣、蜘蛛、蝎子、壁虎等传染疾病的毒害动物和昆虫迅速繁殖,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恐惧的月份。因此五月初五在先秦时代就被称为“恶月”和“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不平安,不吉祥。《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因此形成了一些防范的做法。汉代流行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编织成“手镯”,戴在臂上,称为“长命缕”“续命缕”,或者用五色丝线和五色纸张装饰门庭驱瘟除恶,保佑健康的生命。从迷信到实用,后来发现菖蒲、艾叶,苍术、白芷,雄黄酒的特殊气味能够熏跑吓跑蚊、蝇、蛇、虫等小动物起到避邪驱瘟的作用。所以人们挂菖蒲、挂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就成了节日的习俗。
  中国的节日大部分都具有祭祀功能和纪念意义;有一个从物体神灵到人物神灵的演变过程。端午节的演变也是从对物体的迷信演变成对人的怀念,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除了屈原外,还有多种说法。一说五月初五为唐玄宗李隆基诞辰;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还有纪念反封建的女英雄秋瑾;以及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一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几种大家不熟悉的:
  源于古龙图腾祭祀
  据考古学家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一些新时代的生活、生产用品上有龙纹饰。据专家推断这里曾经有一个龙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百越族的先民自比是龙的子孙。龙的形象是他们部族的主要标志之一。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秦、汉以后,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来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整个中华民族都过的节日。
  源于夏至
  在夏代《太阳历》中端午节和夏至日是同一天。《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伍子胥的下场比屈原更惨。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所杀,为了养精蓄锐,报仇雪恨。伍子胥奔向楚国的敌国吴国,帮助吴国,灭掉楚国。因此伍子胥作为大将的身份留在吴国,然而吴王阖庐死后,又爆发了吴越大战。阖庐其子夫差继位,被越国贿赂,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满腹委屈的伍子胥在死前对身边的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沉入江中。而明鉴事理的老百姓却偷偷地在这一日纪念伍子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浙江绍兴人,父亲被江水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哭泣,寻找父亲,十七天都没有找到,在五月五日这天年少的曹娥跳进江中寻找父亲,与父亲团圆。这件事传到县府,县府为表彰曹娥孝义的精神,立碑刻字颂扬。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墓、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中国端午节因文化承载深厚,民俗事项丰富,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地区端午节习俗有着和其他地区相同的民俗,吃粽子、佩香囊、悬挂菖蒲、艾草,饮用雄黄酒、赛龙舟等,但也有着其他独特的民俗,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二。
  驱五毒
  流行于陕西多数地区的端午节风俗。民间以蟾蜍、蝎、蛇、蜈蚣、蜘蛛为“五毒”。民间认为“五毒”从端午节开始孽生,因而人们在端午节前就在房屋的拐角和阴暗处喷洒雄黄酒和生石灰,在门上挂艾草,以灭“五毒”、驱秽气。
  五毒背心
  五毒背心是流传于关中地区端午节驱瘟辟邪的民间服饰。用红、蓝、黄、白、绿,5色棉布剪裁拼接成的背心。上面绣有蟾蜍、蝎、蛇、蜈蚣、蜘蛛五种具有毒性的小动物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人们迷信穿上五毒背心可以以毒攻毒,百虫不侵,辟邪消灾。现在市区很难见到穿有五毒背心的孩童和大人了。五毒背心已经变成了工艺品和礼赠装饰品了。
  五毒肚兜
  肚兜是关中和陕北传统的贴身服饰。形状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子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它的使用价值是防止肚子受凉。多为两层,面子用红布,里子用黑布和白布。面子上绣有寓意吉祥的牡丹、蝙蝠、鸳鸯等图案。每逢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五毒”图案的肚兜,期盼孩子健康成长。原来陕西地区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一年四季都穿肚兜,现在肚兜只有孩子穿了,尤其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季,孩子们穿上轻快防暑的肚兜最合适不过了。
  打五穷官
  打五穷官流行与陕南西乡等地的旧时风俗。端午节期间地方上派人面涂朱彩,身穿戏衣,头戴一顶烂草帽,装扮成乞丐的形状,手拿扫帚,挨家挨户扫地付钱,称为“五穷官”。主人必须付给钱和物品,然后手持棍棒假意赶走。
  抢香包
  流行于陕南大部分地区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这天,心灵手巧的少女们都会用彩色的绸缎和彩色的丝线精心缝制成老虎、龙、兔子、蛇、孔雀、蝴蝶等美丽的形状,内装有驱除蚊虫的香药,佩戴在胸前。香包如被男青年抢去,被抢的少女就会很高兴,立即又戴上一个,抢的越多,说明人缘越好,手艺越高。很多男女青年就是因为抢香包而结成连理的。
  陕西各地的姑娘和妇女都会做香包,她们做的香包色泽艳丽,造型美观。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佩戴在身上,悬挂在家中既美观又好看,又可防病健身。
  包粽子
  端午节是一个有着特定食品的日子。粽子和绿豆糕是端午节馈赠亲朋的食俗礼品。过去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动手包粽子,粽子的香味就从家家户户飘出来。端午节前一天,勤劳的人们已经买回粽子叶,乡镇里的就到山上采回笋叶或者箬叶,淘洗干净后,用开水煮一下,捞出来平摆在桌子上,全家人围在桌子旁把经过浸泡的糯米和红枣、绿豆、红豆放入卷好的菱形粽叶中,用细粽叶捆扎后放入锅里煮。锅里不断冒出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全家老少也聊天聊得热火朝天,2-3个小时候后一锅鲜香浓郁的粽子就出锅了。现在商店里卖的粽子多种多样,外观包装也很好看,馈送亲朋省心还体面。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买些粽子过节。但是过去那种全家包粽子的幸福感受再也找不到了。
  送端午
  “杏儿熟,麦稍黄,端午时节送端午”这句民谚在关中地区流传了很久。每年端午外婆要给外孙送去曲莲馍,曲莲馍又称莲花馍,外形很像盛开的莲花。莲花象征着清净的佛教。关中人希望佛祖会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在送来的花馍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雕刻着具有吉祥意义的花纹,寓意女儿家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端午节里陕西地区影响最大,最激烈,最盛大的节日活动就是安康龙舟竞赛,安康汉江龙舟节历史悠久,声势浩大,百姓喜爱。
  安康汉江龙舟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国都城,爱国的屈原含恨抱石跳进汨罗江。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成群结队到汨罗江边祭祀凭吊屈原,大家划着船,在江里来来回回地寻找打捞屈原的身体,希望能侥幸的捞到屈原。这种行为随着时光的演进变成了如今的龙舟竞渡。由于屈原逝世的日子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人们每年在这一天举办龙舟竞渡,亦称龙舟节或赛龙舟。起初赛龙舟的活动只在楚国举办,后来不但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全国凡是临近水域的地方都要举办龙舟竞渡活动,以致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凡是在喜庆节日里人们都可以把船装扮成色彩艳丽的龙船,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安康龙舟赛记载最早见诸与南北朝,盛行与明清,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红榴绿艾,命索虎符,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邑中士绅之家也……”。过去安康地区龙舟竞赛是官府的赏乐观景项目。如今龙舟竞渡活动演变成一年一度老百姓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龙舟节。由于安康龙舟节政府重视,民众乐衷,因此每年不但办得红红火火,声势浩大而且集中了祭祀、祈福、竞技、娱乐等民俗特色内容,故2006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安康龙舟竞渡不但吸收了传统的龙舟祭祀、端午祈福、竞技内容,而且开发了新的竞技、斗志、竞赛项目,使得活动有声有色,红火热烈。安康龙舟习俗的最基本内容为“祭龙舟”“下水仪式”“竞赛”“划对头”“赢输笑”和“抢鸭子”。其中“祭龙舟”“下水仪式”隆重而神圣,抢鸭子活动最为精彩。届时数十只鸭子被抛入江中,各条龙船奋力划桨,乘风破浪,展开紧张激烈的水上追逐。鼓掌声,呐喊声,声声入耳,竞赛者和观看者都情绪激昂,兴高采烈。
  龙舟节期间还有“陕南民歌大奖赛”“夜赏汉江”“舞狮子”“跑旱船”等热闹的节目。端午节这天汉江两岸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西安地区一些公园里、院校里也举办一些复兴古文化传统的活动,2012年世界文化遗产西安小雁塔里就举办了“品读端午祭屈原,学习传统尚美德”活动,我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受邀参与其中,兴高采烈,记录一些场景与读者分享。
  小雁塔里过端午
  六月的小雁塔风景很美。人们不常见的广玉兰盛开了,它的枝叶青碧厚实而饱满,洁白硕大的花蕾亭亭玉立在枝叶的海洋中,远远望去宛若一群白鸽翩翩欲飞;古槐是小雁塔内随处可见的风景与树种,仔细端详,凤爪、龙形不在话下,一幅幅顽强的生命图景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在古槐掩映下的小雁塔雄姿不减当年,越看越厚重、越看越伟大;在古槐包围的文博院里精美绝伦、独一无二的千年文物珍品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嬗变、古都的兴废、历史的沧桑,在古槐林中深藏着大唐高僧义净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经卷。
  “妈妈快看,大钟旁边围观了许多人,不知道有啥热闹事情?”循声找去,大钟旁边正在举办我们要参加的“品读端午祭屈原,学习传统尚美德”活动。横幅标语下摆着供桌,供桌上敬献着鲜果、糕点、酒品。身着汉服的金童玉女手捧酒樽,诵读祭文,文明高雅的祭祀一代文曲星“屈原”夫子。除了屈原祭典外孩子们是这场活动的中心,他们兴高采烈的做香包,刺五毒,排着队点雄黄,领艾叶。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大人和文博院工作的同志们指导下做成的香包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再配以五色丝线结成彩辫挂在胸前,高高兴兴地跑前跑后。
  原本宁静的小雁塔在这场活动中喧闹了起来,原本静态展示历史文化的庄严场所文博院在这场活动里气氛活跃了起来,原本衰落的民俗文化火热了起来。
  中国多姿多彩的端午节先后传到了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韩国人在端午节期间不吃粽子,而是制作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糕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韩国人也不赛龙舟,而是用菖蒲水洗头求乌发和吉利。至于祭祀对象,韩国人以祭祀大关岭山神为代表的诸多神灵为主。著名的江陵端午祭。这一韩国传统节日习俗通常于农历4月初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祭祀仪式极其繁琐。此外,节日期间人们还组织摔跤、荡秋千、拔河、射箭等比赛以及假面舞、烟火表演、端午放灯等活动。
  日本也过端午节。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的贵族阶层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经普遍存在于日本的民间生活之中。日本人过端午也吃粽子,但形状比中国粽子细长且尖。与韩国类似,日本在端午节期间对菖蒲的使用较多。一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日语中,菖蒲与尚武发音一样,寓意尚武。与中韩不同的是,日本人会在端午节挂鲤鱼旗,在日本,端午节主要是男孩子的节日,有男孩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几个男孩。挂鲤鱼旗,源于中国《后汉书》中的鲤鱼跳龙门之意。
  新加坡和越南端午节习俗与中国大同小异,基本一样。
  本组稿件来源于《视界观》杂志第65期“旅游视界”,《视界观》杂志第65期于2020年6月份出版。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老槐树

下一篇:葛党固诗墨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