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颖
冀福记,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国家一级演员、编剧,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西安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党支部书记。曾长期在文艺广播主持《老冀说戏》栏目。代表作有《西游记》《一文钱》等。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成立于1912年,由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被公认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这个百年剧社在陕西文化系统举足轻重。国家一级演员、一级编剧、原西安易俗社社长冀福记先生的半生经历都与“西安易俗社”紧密相连,担任易俗社社长期间,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把西安易俗社的名气和成就推向空前高度。如今,冀老退休了,但仍从事与戏曲相关事业,仍担任西安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安秦腔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梨园学会会长,在戏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陕西戏剧界的一代大师,冀福记这个名字将是一座时代的丰碑。
三岁,这嫩芽一般的年纪,失去父母亲情的冀福记在外婆关照下生活,吃百家饭长大。走乡串户间,他早早受到秦腔融染,渐渐喜欢上了秦腔,后来考进商洛剧团。丹江水滋养了商洛,如同商洛剧团对冀福记的培养。当年商洛剧团刚刚成立,冀福记成为剧团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如果说冀福记童年不幸,他也得到幸运的眷顾,当年商洛的领导慧眼识高才,把一大批不同剧种的佼佼者聘请到商洛,教他学戏的老师除了商洛当地的花鼓老艺人外,还有如白小亭、高符中、杨振易等老师,他们都是戏曲界很有名望的前辈。跟着他们,系统的学习了秦腔、京剧、话剧、花鼓和道情等剧种,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冀福记海绵一般吮吸知识的滋补,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资聪颖的冀福记,又懂得勤学苦练,他琢磨角色到了忘我程度。天不负人,16岁那年在商洛道情《一文钱》中,冀福记扮演谭财,第一次登台演出,取得成功,对他来说这是巨大的肯定和鼓励。后来,他又出演了《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等剧目,所演角色引起了轰动,冀福记的名字一时间传遍三秦大地,妇幼皆知。
西安易俗社是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社团,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和演出实践结合起来,肩负着引领青年戏曲爱好者的重担。出于对易俗社的关心,相关部门打算选一个年富力强、懂戏会管理又能写能演的人再次推动易俗社向前,这样,冀福记被任命,挑起了西安易俗社社长的重担。
易俗社既是一个戏曲学府,又是一座知识宝库。冀福记在易俗社一干就是二十年,他把研究易俗秦腔的文化价值视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那时候,他和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制片人张宪做了十二年的《老冀说戏》栏目。长安城里,只要提起易俗社就离不开冀福记这个名字。
在西安易俗社期间,冀福记每天都花大把时间在易俗社资料室,在这里阅读了大量珍贵的秦腔剧本,对建国七十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演过的剧目做了深入研究。陕西秦腔戏剧大师范紫东先生,在六十岁到七十六岁创作三十多部戏的事迹大大地激励着冀福记,他说:“范先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我是个很大的启迪”。从此,冀福记的人生掀起了戏曲创作的狂澜,2000年5月,由他创作导演的现代秦腔剧《郭秀明》,获得了中国秦腔艺术节十三项奖项,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之最。2005年,由他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杨贵妃》,赴日本东京演出,一时轰动整个东南亚,该剧因此被选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演剧目。2006年,与他合作创演的《娘啊娘》参加上海举办的“中国歌剧音乐剧汇演”获得大奖。谈起自己的人生,冀福记认为自己是为戏剧而活,他的命运注定是与陕西戏剧结缘的。

有些人,迈开脚步就不会停歇。如今冀老虽已退休,仍然担任由他主编的系列“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中的《品评秦腔》和《秦腔与传媒》,选编的易俗社四百余本剧目全部入选《西安秦腔剧目精编》丛书。并在《西游记》《好人李司法》《男婚女嫁》等影视剧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还曾长期在文艺广播主持《老冀说戏》栏目,主持风格严谨、朴实,内容广博、深邃,成为了陕西戏剧界的“一张名片”。由于他在陕西戏曲方面的突出表现和杰出贡献,陕西籍大作家陈忠实先生按不住心中激昂,提笔挥毫写下“戏剧状元”四字,字虽少但分量足,包含了文化大家对他的认同和赞扬。在网络发达,新媒体日异月新的今天,与时俱进的冀老先生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快更便捷的把自己对戏曲的研究所得、经验体会,分享给广大戏曲爱好者,在 8月4日晚18:30,“秦之声官方”快手(qinzhisheng369)邀请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进行连线直播,直播中,冀老与戏曲爱好者分享、互动,为陕西戏曲的繁荣昌盛助力加油。
生活从来不轻松,苦难是生活的验金石,有人被击倒,有人在辛劳中淬炼。责任与担当,宽容与善良是承受历练的左膀右臂,这些优秀品质会辅佐一个人哪怕经历苦难,却能依然向上,坚韧上进成就生命张力,丰富敦厚方显人格魅力。冀福记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人生如戏,人生如玉,在生活的磨炼下,在对自我的不断修养中心怀大我,方能如玉坚挺、如玉温润。
本组稿件来源于《视界观》杂志第71期“视界人物”,《视界观》杂志第71期于2020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