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奔涌的黄河之水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鲜明气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古今艺术家最常表达的艺术主题之一。

毛庐,字亦明,生于1950年,陕西省岐山县人。作为一名陕西籍画家,毛庐对黄河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更深沉的感情,年轻时对陕西美景细致观察和出道后多次的前往黄河采风经历,使毛庐的黄河画作在诸多黄河画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黄河题材的山水画,在毛庐绘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创作《母亲河的胸襟》《石破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颂》《天下黄河跳龙门》《一曲信天游黄河两岸情》《黄河洪涛惊寰宇》《不尽黄河万古流》《乾坤湾里有乾坤》等精品画作,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讲述感人至深的黄河故事。

自古黄河水难画,由于黄河的含沙量大,颜色有时会画的灰暗或颜色清秀,黄河的气势和美感难以实现完美的统一。古代水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留白或稍作晕染,二是线条勾勒水纹。这种传统的画水方法已经极为成熟,甚至成为了绘画定式。现代绘画的样式在画家不断体验自然、体验生存感受的变化中也逐渐发展变化着。如何在继承传统之外有所突破,是当代画家面临的困境。毛庐黄河画作中的,水、石、气打破了以往用线条勾画的传统画法,而是用西画的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的擦染法相结合,使黄河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思维,或激浪冲天拍案,或回流委婉静湍,画面很是生动,有力感,既是活生生的现实诉说,也是沉甸甸的历史回顾,令人浮想联翩。

毛庐笔下的黄河是充满力量的,充满母亲河的雄壮之美。《石破惊天》中的惊涛拍岸,汹涌的河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拍打在两岸的岩石上,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激起水雾飘飘洒洒。《天下黄河跳龙门》中的黄沙入水千甲穿,中流砥柱万山悬,黄河如巨龙般翻滚嘶吼。
毛庐笔下的黄河是恬美文静的,像祖国母亲张开双臂将两岸的山水搂入怀中,充满母亲河的包容之美。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黄河两岸的大地上产生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乾坤湾里有乾坤》中毛庐以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视线高远辽阔,将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在群山间,转身一个大转弯后继续奔流而去,场面极其震撼,给人心胸豁达、海纳百川之感。

毛庐笔下的黄河是富有人情的,既有黄河水,还有黄土情。“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一曲信天游黄河两岸情》中的骑驴老汉,在黄河岸边高唱信天游。虽然只是画面,但人物的出现让黄河美景充满了人文色彩。
毛庐笔下的黄河是饱含诗意的,在毛庐的黄河绘画有不少是以古诗句为题,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充满浪漫主义和想象力的诗句原本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而毛庐将这种想象中的美景具象化地呈现,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便是“画中有诗”。
毛庐笔下的黄河有三“美”山美、水美、情美。黄河不仅仅是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许多艺术家多是借黄河以叙事、借黄河以言志、借黄河以抒情。书画作品和文学、戏剧、音乐作品一样,是故事的载体,是情深内核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传递的符号。

气吞山河的鸿篇巨作充分表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张力,笔墨精湛,个性十足,使人为之震撼。2009年,毛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曾沿长江与黄河艰辛跋涉,行程万余里,足迹遍及10多个省区,创作出《黄河情》和《长江万里图》大型山水画为新中国60周年献礼。
这两幅50余米长的巨幅山水画,画面雄浑壮阔,内涵充实丰富。从三江源头起笔,由西向东,横贯全卷。万里长江水波缥缈,江边南方山峦清秀明快,九曲黄河波涛汹涌,河旁北国群山粗犷浑厚。博大雄浑之神韵、刚毅洒脱之气质跃然纸上,大场面,大容量,大气势表达着画家的匠心独运和深思熟虑,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毛庐以黄河为母题抒发了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爱,表现了气势恢宏的正气和大气,从中感受到作者以生命、情感的投入追求艺术,在巨浪奔涌、黄河滔滔的图像背后,是毛庐对黄河的一片赤子之心。(周晓荣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