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是老大,今年七十了!祝老妈健康长寿!我给您磕头了!”
“妈,我是老二……”
“妈,我是老三……”
2021年7月3日,农历五月廿三,是祖母86岁的生日。这天,一大家子四代人都提前从外地回到了老家齐聚,在伯父新修的园子里和亲戚们以及村上的父老乡亲们一起给祖母过寿,错落有致的园子里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儿女们最大的已过古稀之年,最小的也已50多岁了,一个个排队给老母亲磕头祝寿……健朗的祖母一直笑得合不拢嘴。这个视频被三姑家的儿子发到了抖音上,立马获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满屏都是羡慕与祝福。
曾经听祖母讲过,她16岁那年,从邻村铜川市黄堡镇黑池塬村吴家窝窝,翻过沟,坐着花轿来到了南凹村大槐树下的这个和姓人家,和大她三岁的祖父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年轻时日子过得恓惶,祖父吆骡子驮炭,养活一大家子人。祖母照顾老人、做家务,还要忙活地里的农活。后来日子慢慢好过了,儿女们也都陆续成人,成家立业。66岁那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她和祖父硬是把一个荒山头变成了绿树葱笼的山包。如今,祖母常常一个人守在原畔园子里,伺弄果树和菜蔬,儿女们劝说不听,便依了祖母的心意,说老人辛苦惯了,闲不住,而那里也有着祖母最美好的时光……
祖父从小就种庄稼,当脚夫,有幸读了一年半载的学堂。在我的印象中,从祖父往上三代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有祖父能勉强把报纸读下来。祖父受够了没文化的苦,哪怕自个吃糠咽菜,也要下狠心供儿女们读书、写字。后来让七个儿女都中学毕了业,伯父还上了大学,当了记者、编辑,成了知名作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祖父到附近的煤矿上帮勘探队干活,下煤窑打煤层样品。煤矿井下水位高,危险系数大,干了半年多,挣来了三百一十五元。这在当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长兄为父,祖父全给弟弟办婚事用,自己没留一毛钱。
曾祖母晚年因为脑溢血瘫痪在床,祖母与祖父将其接到家中,照顾吃喝拉撒。曾祖母因为身体原因,动不动就发脾气。时间一长,村里便有了闲言碎语。祖父怕祖母因此难过,祖母却说,咱是尽孝哩,照顾的好与不好,让大家看嘛,我是把咱妈当我妈照顾呢,娃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就够了!在曾祖母瘫痪的几年时间里,年迈的祖父母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轮流照顾,每天给老人吃饭不重样。曾祖母临走时,身上没有一块褥疮。之后,祖父安稳地送走了曾祖母,给儿孙们留下好的榜样。
祖父母一生正直善良,尊重长辈,教子有方,勤俭持家。与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礼让乡邻,接济穷人,这些优良品德都是留给我们后辈宝贵的财富。
到了父亲这一辈,三男四女。大伯和谷二十岁到了省城读书,毕业后在省城奔波到四十岁,不惑之年远走海南,知天命的年纪又回到了省城。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他购买了村上荒废的小学校舍,修葺后作为住宅,57岁时主动申请退休,大多时间在老家侍奉父母。祖父晚年常在大伯的园子里转悠散心,有时在书房翻翻书,在客厅看看电视,或坐在门口藤椅上休憩,有时斜靠在亭子的长椅上假寐,在园子里踱步,看花看菜,很是安逸。孙子孙女们和外孙外孙女们,假期也常来陪伴祖父,儿孙绕膝,其乐融融。抽空儿,祖父口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整理成册,说是要给后人有了一个交待。祖父操心的家谱,在时隔百年后已经续修,实现了这一辈人耕读传家的愿望。
归园田居的大伯和谷是知名作家,2018年倡导成立了黄堡书院,设立和谷文学馆,每月举办读书会。他常常说,我们要读好书,做好人,共同传承优秀文化。
父亲和三叔以及四个姑姑一直守在老家种地,或外出打工,凭自己的辛勤劳动生活。祖父去世后,祖母执意自个单过。孩子们都很孝顺,常常是这个儿媳给送饺子、那个儿媳给送蒸馍,姑姑们轮着给祖母洗衣服、晒被褥、打扫家里卫生,照顾老人起居。过年过节,孙子孙女们会给老人买新衣服,给她讲外边世界的奇闻趣事,这时候祖母是最高兴的。
到了我们这一辈,人丁兴旺。大伯家儿子去了美国留学并定居;其他大都是大学毕业,在省城或老家工作。告别了昔日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在城里有了住房,过起自己的小日子。时光流逝,祖父母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聚并激励着我们一大家子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