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由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康保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局共同发起的遗鸥保护合作组织首届年会在红碱淖保护区举行。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陕西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翟佳,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省市林业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国内知名的遗鸥研究专家出席会议。神木市政府副市长焦艳霞主持开幕式。大会实地考察了红碱淖保护区生态治理项目,听取了各遗鸥保护单位和专家主题报告,签署了《关于遗鸥保护合作的红碱淖共识》。
杨成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更是展示神木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神木市将继续加强红碱淖生态环境和遗鸥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红碱淖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遗鸥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加,把红碱淖建设成为沙漠湖泊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典范。
钱法文在讲话中指出,遗鸥作为全球为数不多东西迁徙的水鸟,是高原荒漠半荒漠区最为典型的指示物种,研究其繁殖行为和迁徙行为的变化,能折射出我国湿地环境变化情况,对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鸥保护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各地管理机构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拓展,构建互通互助的多边合作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集聚创新要素。
翟佳指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和深化研究领域,科学制定遗鸥保护发展规划,不断普及遗鸥保护知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红碱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就加强红碱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向大会报告遗鸥保护工作进展。
大会签署的《关于遗鸥保护合作的红碱淖共识》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遗鸥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所在地区和单位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在优化遗鸥栖息繁殖环境、加强湖海岸线管理、制止人为干扰破坏、加强科学监测研究、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遗鸥种群的稳定壮大。
《共识》确定,由遗鸥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管理机构牵头,联合从事遗鸥研究的学者专家、遗鸥保护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建立遗鸥保护联盟性质的合作组织,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举办年会开展交流互鉴,联合申报开展遗鸥课题研究,秉持共同发展理念,携手汇聚湿地保护强大合力,在全面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湿地之韵、生态之美的赞歌。文稿:李芳 连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