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青铜龙。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青铜龙的头部细节。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青铜龙上的花纹。 本报记者 赵茁轶摄
杨文宗修复青铜龙时的工作照。 本报记者 王熙翻拍
青铜龙
名称:青铜龙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20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93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王悦
提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龙的馆藏文物,游客的第一反应或许是精致小巧的赤金走龙,抑或是极富动感的鎏金铁芯铜龙。其实,馆内还有体型巨大、栩栩如生的青铜龙。
4月3日,记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独立展柜中看到精美的青铜龙时,不禁感叹古人在制作大型器具时巧夺天工的手艺。不少游客窃窃私语,猜测其用途。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件谜一样的文物,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奇 身世来历之叹
青铜龙的出土时间、地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1993年冬天,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查获了一辆车,在车内发现了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青铜残件铜锈斑驳,总共8块,重92.5公斤。据犯罪分子供述,他们正准备将这些青铜残件运往国外。
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将8块青铜残件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经文物修复专家反复研究、仔细拼对,青铜龙呈现在大家面前,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8块青铜残件中的两块拼对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龙头,重达11.1公斤;一块为龙尾;其余5块是可拼对和不可拼对的龙身残件,可以看到龙脊的样子和重环纹饰。
文物修复专家根据龙尾残件的造型及龙身残件的形状,反复观察、对比,推断出青铜龙的完整形态:4条龙伏地盘绕交错在一起。如果这件文物是完整的,体量将非常惊人!
2001年5月,经过文物修复人员的努力,8块残件终于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卷唇,角内卷而略上翘,头顶部饰以云雷纹,身饰鱼鳞纹。龙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自下而上逆时针盘旋收缩,呈柱础状,纹饰为浅浮雕式鱼鳞纹。整个龙体分铸焊接而成,形体巨大,复原后长240厘米、宽100厘米、高40厘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青铜龙栩栩如生,给如今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它并不完整的身躯,依然强烈震撼着世人。
巧 复原工艺之妙
青铜龙的修复一波三折。当初,8块残件由公安部门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后,尽管文物专家已经判断其为重器,却因各种原因无力修复,残件一直闲置在库房中。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为了筹办“中国——秦始皇的世纪”文物精华展,陕西历史博物馆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着手对这一文物进行修复、复原。杨文宗(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主持了此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接到任务以后,我们对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这件青铜龙是国内同时代关于龙的文物中体量较大的。遗憾的是,警方当时移交过来的只有部分残段。”杨文宗说,“确定整个器型的走向,是我们进行保护复原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掌握更多可靠的修复数据,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青铜龙的时代、形制、用途进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青铜龙的铸造时代应该属于秦统一前后。”
面对这一“沧海遗珠”,杨文宗团队迅速展开对青铜龙铸造过程的研究。他们发现,青铜龙残件表面留有焊铸痕迹,残件内部中空、有隔并残留大量范土。因此可以判断,青铜龙在铸造时采用的是分铸法。
研究过程中,杨文宗看到,龙身残件接近龙腹两侧的部分不规则地分布有楔形小孔,这些小孔远离龙身纹饰。经反复研究推断,小孔应是制作型范时所用的楔形撑留下的。
楔形撑的作用是,在内范或外范表面制作时,使外范与芯之间形成一个窄小空间,即型腔。工匠向型腔内浇注青铜熔液,器物铸成后,楔形撑就会脱落形成孔洞。使用这种工艺可以保证青铜器铸造成形后,金属器壁的薄厚一致。
文物专家在青铜龙上发现了3种纹饰:龙头顶部饰云雷纹,龙脊两侧排列有重环纹饰,龙尾为浮雕式鱼鳞纹。杨文宗认为,制作这样的纹饰,古人可能采用了手工雕刻和小块方模印纹法两种工艺。
“我们在遵循文物保护修复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恢复文物的原有形貌,既要让观众了解到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又要让专家学者区分出哪些是文物本体,哪些是我们修补的部分。”杨文宗说。
杨文宗介绍,青铜龙的制作时代及工艺是确定文物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修复文物的必要条件。文物修复工作者根据青铜龙残件的连接关系和形态特征,确定了青铜龙的原有形制,对于缺失部分,采用玻璃钢进行了修复。
从分析研究、讨论到实际修复,杨文宗团队为青铜龙的新生付出艰辛努力。如今,它不再“沉睡”于库房,而是以雄奇威猛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
谜 巨龙用途之说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青铜龙以独特的形态和巨大的体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中,专家达成了共识:体型如此巨大的青铜龙,非常人所用,应为王室重器,代表着王室的尊贵与国家的威严。
对于其用途,专家却意见各异。有专家认为青铜龙是祭祀的礼器。青铜龙象征4个方向,寓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祈求,可能用于重大的祭祀仪式,承载着古人对神灵的虔诚敬意。同时,青铜龙与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鸟柱青铜盆上的龙体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进一步增加了它用于祭祀的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青铜龙可能是大型乐器的底座。春秋战国时期,大型乐器配备底座颇为常见。秦人向来追求浩大的气势,统一六国后,这种追求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礼记集解》《考工记》《史记》《三辅黄图》等典籍中的说法,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曾收集天下兵器制作钟鼓等,这件青铜龙很有可能是这一时期铸造的大型乐器的底座。
此外,还有专家提出,青铜龙可能是陵墓主人的殉葬物。古代中国有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人们相信死后灵魂会升天,因此常常将珍贵的物品作为殉葬品,以陪伴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青铜龙以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寓意着逝者在来世能够继续享受荣耀。
也有专家猜测,青铜龙可能是大型建筑的筑础,或者是钟钜的一部分。青铜龙体量巨大、形态稳定,可能被用作大型建筑的支撑或装饰部分。钟钜作为古代乐器的一种,可能需要青铜龙这样的底座来支撑和固定。
这些推测尚未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但每一种推测都体现了青铜龙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