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我今年78岁了,我的搭档也74了,我们今后要走了,这个技艺没有年轻人传下去,特别遗憾……”,这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进法在陕西皮影学术座谈会上的肺腑之言。近日,清华大学非遗保护基金联合西安美术馆召开“文化之美,影戏人间”陕西皮影学术座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等7位陕西专家学者,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陈岸瑛教授以及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共同畅谈了陕西皮影的困境与机遇,在当下社会活态传承方式的创新与出路。
传承者们:在困惑之境中求突破
据介绍,清华大学非遗保护基金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支持中国非遗手工技艺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过去的两年,基金分别以山西漆器髹饰技艺和云南金属工艺为保护对象,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培训、展示和推广工作,在社会中反响极大。2020年,基金走进陕西,聚焦历史悠久的皮影技艺,以“文化之美·影戏人间”为年度主题,联合陕西省知名皮影雕镂、皮影唱腔非遗传人,力求以新颖的、现代的艺术形式表现陕西皮影,以广泛的媒体渠道宣传陕西皮影,以强大的艺术教育资源助力陕西皮影传人的发展。
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集合雕刻、操作和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影戏的发源地,以及我国三大区域性流派之西部皮影的代表,在中国皮影戏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今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极具代表性。“陕西皮影面临的困境与现实对策”、“非遗活态传承的方法与探索”、“非遗与时尚品牌的合作经验与当代价值”是与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话题。雕刻大师汪天稳曾经与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邱志杰合作,将陕西皮影带到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博得了海外艺术界的关注。汪天稳的经历是民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说:“电脑雕刻皮影挤压了以手工雕刻为生的匠人的生存空间,迫于经济压力,很多匠人只能转行。或者少数和我一样幸运的,得到了与院校专家合作的机会,能够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并走出国门,但毕竟是少数”。渭南市皮影协会主席李天社说,“政府对皮影艺术做了很多保护性工作,但是由于皮影艺术的特殊性,在传承层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说,“皮影无论是制作,还是唱腔表演,都在走向没落,这是现实的问题。作为从业者,在皮影创新领域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比如多人操纵单个皮影的新型表演方式、皮影文创产品开发,以及皮影与少华山旅游相结合等。但是这些探索还是局限在个人,并没有形成气候”。
清华学者:文旅融合是陕西皮影未来出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指出,皮影戏是传统工艺与戏曲、说唱的结合,就非遗保护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难保护。皮影戏是古代大众娱乐形式,电影是现代大众娱乐形式。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可以与旅游和研学相结合,遴选最经典的剧目,重现最经典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传说,在反复锤炼、反复表演的同时,结合地域历史,从经典形象和经典故事中挖掘地方文化IP,制作衍生品和网红产品,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低成本的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陈岸瑛赞赏陕西的专家和传承人对皮影戏所做的传承、保护和基础研究工作,期待皮影戏从业者在参与清华大学非遗保护基金年度项目的过程中有切实的收获,为皮影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找到新的思路。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表示,我们要客观看待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衰落,同时也要对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保持信心。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艺术的结合是皮影焕发生机的唯一出路。同时,非遗传承要发动更多的民间力量来做,为非遗活化寻找机会,而不能只靠政府力量。引导从业者理解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皮影雕刻的创新工作,是皮影雕刻技艺传承的重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认为,今天的艺术创作,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时代制式的美学体系。就像丁肇中先生说的那样:“理论否定不了实验,但实验有可能颠覆理论”。对于清华大学非遗保护基金而言,尽全力推动非遗活化领域的实践,是最艰难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颠覆以往的观念,合理嫁接所有的外部资源。这是个挑战,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今天在座的皮影一线从业者们提出的问题,做出实质性的呼应。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实习生 王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