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歌唱的时代楷模贠恩凤

来源:视界观网    作者:翠焱   发布时间:2021-03-22 10:55:32
文/翠焱
  在陕西文艺界和广大听众中说起贠恩凤,人们耳熟能详,众口称赞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歌唱家。她那火红的长裙,满面的春风,字正腔圆、质朴情长、悦耳动听的歌声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演唱的陕北民歌和具有民族创作风格的歌曲《南泥湾》《蓝花花》《三十里铺》等曲目,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
  贠恩凤从艺70年来,参加了无数次演出,足迹遍布中华大地以及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并在西安、洛阳、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五十余场。特别是1986年,经中央办公厅安排,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独唱会。这些年她为广播、电视、电影录制播出数千首次歌曲,出版发行了大量唱片、录音带、CD、VCD、DVD,收录歌曲四五百首,这其中有部分歌曲收录到“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与此同时,70年来她还不间断地深入到工厂、农村、军营,为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演唱。无论是绚丽的中外舞台还是艰苦简朴的工厂矿山、田间地头、煤矿井下、炼钢炉旁、医院病房、机关学校、部队哨所;还是在列车上、轮船上、飞机上、幼儿园、孤儿院、少管所、工读学校她都热情认真用真诚的心为大家演唱,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近3万首(次)歌曲,被誉为“敬业奉献的楷模”“人民的艺术家”。
  我的艺术生涯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歌声奉献给党和人民。
  是什么力量促使贠恩凤70年来如一日,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群众演唱呢?——贠恩凤说:“我是一位出生成长于黄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和关怀,还有多年来毛泽东思想的学习、领会,以及作为陕西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的延安精神的熏陶,使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和人民给予了我艺术生涯,给了我关心和支持,给了我唱不尽的艺术青春,我觉得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唱出打动人心的歌。所以我能够把自己的歌声无私的、不讲条件的奉献给党和人民,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和追求。”
  1940年1月22日,贠恩凤出生在古都西安和平路西三道巷9号,兄弟姊妹8人,她排行老七。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在省教育厅任职的父亲一人支撑,生活比较清贫。从贠恩凤记事起,她母亲和大姐、三姐就经常给一家被服厂做手工活,以补贴家用,贠恩凤也先后学会了一些针线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忧解愁。
  1945年9月,贠恩凤入西安市东羊市小学读书,她说话声音清脆,唱歌也很好听,大家都喜欢听,因此走到哪唱到哪。五六岁时,就成了身边人心目中的“小歌星”,七八岁起,就先后两次到南院门的广播电台唱过《红豆词》《可爱的家庭》《问》等歌曲。9岁时,她的音乐老师袁若兰就教她唱《延安颂》和其他陕北民歌。她学得快,唱得好。因此,多次参加学校的各种歌咏比赛,后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合唱队。
  1951年6月下旬,11岁的贠恩凤在西安市的中小学歌咏比赛中,凭借一首《团结起来把账算》中的四段领唱,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好评。时任评委的原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工团团长余景儒先生觉得她很有潜力,嗓音好,是一棵好苗子。于是就以伯乐相马的精神,把她收入广播文工团。从此,她就戴着红领巾成为正式的国家文艺工作者。当时,文工团的老师就告诉小恩凤:“你参加革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了,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从那天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就在小恩凤的心里扎下了根。
  在工作学习期间,贠恩凤惜时如金,废寝忘食地刻苦用功,她博采众长,无论是陕西民歌还是全国各地的民歌均有涉猎;除了歌曲,她还向戏曲行当,苏州的评弹、陕西的眉户、碗碗腔、河南坠子等要技巧要学问;甚至取经于外国歌曲、歌剧选段,只要是团里安排学习的,她都如饥似渴的认真练唱学习,而且学什么,像什么,样样在行,风格多样,各具风采的曲目都拿捏到位。她的天赋、悟性和努力令人叹服!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还到西安音乐学院深造发声理论与技巧,并师从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和王昆老师,使得演唱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字正腔圆、质朴情长、悦耳动听”的演唱风格。
  周总理鼓励她“你要多唱民歌,人民是喜欢民歌的”
  1965年冬天,25岁的贠恩凤随中国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出访东欧四国后,回到北京,在给周总理汇报演出时,与总理亲切交谈。对当时的场面,她记忆犹新。当天,她唱的是《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在唱到音乐节奏加快的唱段时,她看到总理跟着音乐节奏,在桌子上轻轻地打着拍子。演出结束后,大家都邀请周总理跳舞,当时,她很紧张,担心自己跳不好,踩住总理的脚。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总政歌舞团的几个同志把她推到了总理面前。她只好壮起胆邀请总理跳舞。没想到总理爽快的答应了。还对她说:“你就是贠恩凤啊,你的名字里有个‘恩’字,我的名字里也有个‘恩’字,我为人民服务,你为人民唱歌。你的民歌唱得很好,以后你要多唱民歌,人民是喜欢民歌的。”
  周总理的教导坚定了贠恩凤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从此成了她一生不变的信念。
  习仲勋关怀并题词“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做群众喜爱的歌手”
  1979年3月,贠恩凤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和香港。出访前在广州见到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当时,友好代表团团长王炳南,把陕西乡党贠恩凤介绍给了习老。习老问她:“你认识我吧?“贠恩凤回答:“认识,我小时候还听过你做报告呢,我爱人孙韶1950年还给您和彭老总献过花呢!”
  4月上旬,出访结束回到广州。习老请王炳南和贠恩凤到家里吃饭。席间,贠恩凤演唱了《绣金匾》《秋收》等陕西民歌。习老很高兴,让团长把贠恩凤唱的歌都录下来给他听。
  回到北京,中央广播电台把贠恩凤唱的几十首歌曲专门录制成带,送给王炳南转交给习老。
  1982年9月,国家广电部、文化部通知贠恩凤赴京为党的十二大召开及国庆三十三周年演出。演出的前一天,习老特意嘱咐贠恩凤,不要紧张,要放得开,大胆地唱。
  1985年贠恩凤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和元旦政协演出时,习老都到场观看她演出。当听到音响效果不好时,还专门安排专业人员调试。
  1986年1月20日,习老给贠恩凤题词:“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做群众喜爱的歌手”;1990年,中央电视台为她拍摄音乐专题片,习老又为该片题词:“黄土高原上的银铃”;2001年贠恩凤从艺50周年,习老再次题词:“人民艺术家”。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关怀和深情鼓励下,贠恩凤成长为一名“人民艺术家”,从艺70年来,她永葆艺术青春,自觉的、真诚的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一直走在无私的、热情的讴歌人民群众的艺术道路上。
  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歌声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贠恩凤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演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认可和喜爱,艺术只有无私的奉献给人民,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不辞劳苦,把民歌送到千家万户,足迹踏遍神州大地。此外,她还情系公益,坚持义务为普通群众演唱。农村、矿井、医院、车站、孤儿院、少管所和监狱,都留下了她美好的歌声。她用美好的歌声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传达自己的心意,点燃听众热爱生活勤劳向上的火种。
  心系失足青少年。目睹很多青少年走向歧途,她痛心疾首。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她感到自己有义务有责任给这些孩子教唱有益的歌曲,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用歌声启迪教化他们的心灵。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她就不间断地到西安市工读学校、青少年劳教所去给孩子们教唱歌曲、辅导节目,为孩子们演出,并和孩子们促膝谈心,用一颗慈母的心关怀孩子们,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关爱孤残儿童。2015年12月28日,贠恩凤参加西安市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特殊人群过大年”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过年。1992年3月16日,是一个大雪天,身患重感冒的贠恩凤执意要参加《声屏之友》发起的“向孤残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在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向孩子们表达一片心意,真情演唱《南泥湾》等歌曲,并且拿出他和爱人身上仅有的200元捐献给福利院。
  下矿井为工人歌唱。1978年,贠恩凤夫妇到铜川王石凹煤矿慰问演唱。他们坚决要求去矿井底下为工人歌唱。在矿井下,她或趴着,或跪着,好不容易移到平坦的地方,就一口气为矿工们演唱七八首歌曲。矿工们热烈的掌声顺着井道传出很远很远。“今天在掌子面听到歌唱家的歌声了,说明歌唱家瞧得起我们,和我们心连着心”。工人们称赞道。
  1997年的一天,贠恩凤和老伴到蒲白煤矿慰问演出,有人曾许诺贠恩凤,演出结束后会支付1000元劳务费,贠恩凤断然拒绝:“我是来慰问矿工的,不能收一分钱。”她自己却辗转联系到蒲白煤矿的工作人员,为矿工兄弟们做公益演出。连续两天,57岁的贠恩凤马不停蹄地演出了6场。
  西康铁路隧道演唱。1996年6月30日,贠恩凤和老伴孙韶冒着酷暑,带着根据工人们感人事迹编写的17段新歌奔赴西康铁路。一到现场,他们被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贠恩凤冒着酷热,连唱了好几首歌。演出后,领导安排他们休息,当贠恩凤得知在秦岭隧道中还有许多工人正在施工,没有听到她的歌声,便坚决要求进入隧道为工人们演唱。于是,他们脚踩泥浆、头顶滴水,不顾随时岩爆的危险,进入4000多米长的隧道施工现场为工人演唱。
  情系灾区慷慨捐助。1983年,安康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贠恩凤将6场个人演唱会的全部收入捐献给灾民。
  70年来,贠恩凤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群众需要她唱什么,她就唱什么,义务演出的事例不胜枚举。多少个春节,当人们把酒言欢,举家团圆的时候,贠恩凤却和爱人四处奔走,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引吭高歌。从1990年至今,她每年春节都要下基层慰问演出,凡是到学校、部队、孤儿院、幼儿园等地义演,她从不收取分文,即使有演出费用,也大都返还或捐出。她在乎的不是金钱与名利,更不是报酬。她在乎的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欢迎。每当演唱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的掌声时;当观众蜂拥而至围在她的身边时;当煤矿工人从野地里采来野花送给她时,她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贠恩凤从艺70年来,以精湛的演技、高尚的艺德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9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十大公益之星提名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2014年11月被陕西省委命名为“三秦楷模”;2015年10月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时代楷模”“人民艺术家”;2016年参加央视春晚和央视《光荣绽放——十大“70后”歌唱家音乐会》,演唱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歌曲,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2019年,被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联合授予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黄土地需要她的歌声,人民群众需要她的歌声,热爱她的歌声,称她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大家学习的楷模。
  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原协会主席赵季平说道:“在陕西音乐界,有一位备受大家尊敬和喜爱的、朴朴素素的、德艺双馨的著名歌唱家,她就是贠恩凤同志。我从小就在广播中、舞台上听她的歌声,她唱的陕北民歌及各民族创作歌曲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评价:“说贠恩凤是人民歌唱家、黄土地上的银铃,这些称号确实是她用一生建立起来的荣誉,用一生建立起来的光荣,也是文艺界学习的榜样,她的确是一个典范,能够号称是‘人民艺术家’……她确实是用一生爱这个歌唱事业,爱基层,把所有心血全部献给了基层。这种精神一般人确实做不到,确实应该学习。”
  文化艺术报原主编陈若星说道:“贠老师实际上是我们陕西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一块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一块玉。首先是贠老师的歌声特别的美和纯净,我也是听着贠老师的歌长大的。其次,贠老师对党的事业,对我们这个国家,都无比的真诚,她一直把党的事业挂在心上……”
  贠恩凤的听众很多,赞美她的人也很多,虽然她不记得我,也想不起来我,但我和许许多多爱戴她的听众一样,总在默默的关注她,常常播放倾听她的歌曲。那首《崖畔上开花》我已经播放了无数遍,可是总觉得听不够,没听够,很多次音乐关闭了,缠绵婉转的旋律还在心里回荡弥漫……
  其实,父母在世时,就特别爱听爱唱这首歌曲,而且经常说:“你贠阿姨和你孙叔(孙韶,国家一级作曲家,贠恩凤爱人)合唱的《崖畔上开花》最好听了,他俩珠联璧合,把这首曲子唱活了,唱美了。”如今父母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仍然在播放《崖畔上开花》,而且不管听多少遍,总是觉得意犹未尽。虽然贠阿姨今年已经81岁了,可是她的歌曲和艺术生命永远是年轻的,她的歌声六七十年来依然在回响着,永不过时。
  如今,敬爱的贠恩凤阿姨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仍然没有放弃热爱的歌唱事业。她表示,还会继续演唱,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张娜

上一篇:宝鸡青年作家赵玲萍诗集《素月》出版发行

下一篇:让书法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绽放异彩

频道精选